7.3Km 2021-10-08
首爾特別市鐘路區昌慶宮路29街37
+82-2-762-2170
可以品嚐到韓國知名的湯料理——馬鈴薯排骨湯。招牌菜是馬鈴薯排骨湯火鍋。位於首爾特別市昌德宮的韓國料理專賣店。
7.3Km 2021-09-03
首爾特別市鐘路區栗谷路3街72
+82-2-730-2867
首飾品專賣店- 銀樹,設計風格多以樸素的自然美景為主,採用的是韓國傳統圖案和技法。主要材料皆為真金白銀和優質的原石,全屬價值不菲的珍貴首飾品。店內的所有商品都經由銀樹的多位師傅之手,手工純細。另外,根據製作首飾師傅的不同,即使是同款式,呈現的面貌也都各具不一樣的特色。
7.3Km 2024-04-11
首爾特別市鐘路區社稷路161
光化門為景福宮南門,亦是宮殿正門。朝鮮法宮景福宮正門光化門是國王進出用大門,比起其他宮闕正門來說,其規模與格式相對要來得雄偉華麗。光化門城牆的東西末端各自為東十字閣與西十字閣,是朝鮮五大宮闕中唯一有著闕門形式的宮門。光化門為擁有石造三座虹霓門的雙層門樓,中央虹霓門為王專用道、左右則為王世子及臣子們的出入門,而過去的門樓內部是用來吊掛提醒時間的銅鐘建築。像這樣包含光化門在內的城門形式,可以確定景福宮就是朝鮮王朝的法宮。雖然其他宮殿也建造了低矮的城門,但景福宮的光化門不僅是石造高大城門,內部還另外有興禮門,其作用彷彿就像城廓的門一樣,可看出其與眾不同的高規格,再在顯示了其為法宮正門的事實。
景福宮創建初期的光化門曾被稱為「午門」而無特殊名稱,太祖3年(1395)鄭道傳為其更名為「正門」,世宗8年(1426)整修景福宮時由集賢殿學者們取了「光化門」之名,一直沿用至今。日帝強佔期隨著朝鮮總督府的建造,光化門一度被移建至宮闕東門建春門的北方,韓戰期間遭受砲擊造成門樓損毀,而石造部分則留下滿滿彈痕。1968年朴正熙政權時期曾重建被破壞的門樓,並將光化門移回原位置附近。但當時僅使用鋼筋混泥土重建,也並未對準景福宮中心軸,而是以當時做為中央廳使用的舊朝鮮總督府為中心,因此與原位置有3.5度左右的誤差值。不僅如此,當時位置也比原來要後退了14.5公尺左右。為找回失去原貌的光化門,2006年起開始進行拆除重建工程,並歷經3年又8個月後於2010年8月15日竣工。
底下穩重的基壇使用花崗岩建造,其上坐落兩層門樓,不僅遠眺視野良好,也顯示出宮闕正門的威嚴。基壇三座拱門型出入口,可看出景福宮被稱為朝鮮法宮的氣派。石造基壇上使用泥土燒製如磚頭般的塼石建造圍繞矮牆,上頭裝飾的八卦花紋反映出朝鮮時代的宮闕特徵。
7.3Km 2024-03-11
首爾特別市鐘路區三清路22-7
+82-2-722-7003
位於景福宮附近,改建韓屋而成的餐廳,可感受韓國傳統美與義大利料理的完美結合。主打窯烤披薩與義大利麵,供應各式義大利料理。窯烤披薩的餅皮富嚼勁且配料豐富,深受人們喜愛。已被收錄至2023《米其林指南首爾》
7.4Km 2024-09-09
首爾特別市鐘路區社禝路161 (世宗路)
+82-1522-2295
景福宮星光之旅是能在景福宮中享用御膳與表演,並聽取導覽探訪景福宮的特別活動。遊客能在寧靜夜晚裡於景福宮漫步,提著青紗燈籠,尋找古宮內的諸多特別地點。透過原本不知道的景福宮的秘密故事,在這裡迎接星光燦爛的回憶。
7.4Km 2021-02-24
首爾特別市松坡區可樂路11街19-5
+82-2-421-0970
首爾石村洞古墳群的積石塚是在蠶室地區開發時被發掘的,但因受損程度嚴重,已無法確認原來整體規模的大小。其中3號墳確定為西元前後出現的高句麗墳墓形式-基壇式積石塚。這種墳墓通常會在略高的地形上進行整地作業、再在最底下圍上又大又長的石頭,並用天然的原石堆疊出3段式的階梯。其大小僅次於過去隸屬高句麗領土,位於滿州通溝的將軍塚(今中國吉林省集安),規模為東西長49.6公尺,南北寬43.7公尺、高度4公尺。由此可知此墳墓為古代高句麗人南下於漢江流域建立起百濟時,初期掌權者的墳墓。這裡的4號墳為完整的正方形,以與3號墳相當接近的方式建造而成,在此出土了許多百濟初期的軟質土器碎片,且在墳墓周邊還發現了一副細環式的黃金耳環。而5號墳因尚未完全發掘與調查,無法正確地掌握墓穴的構造及陪葬品。但此墳墓目前被推測與可樂洞的第1、2號墳屬相同構造。
石村洞古墳群的3號與4號墳被指定為史蹟第243號,這幾座被推測為百濟初期古墳的積石塚,在研究百濟盛世的4世紀左右的對外關係,以及韓國三國時代(百濟、新羅、高句麗)的文化時,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特別是與高句麗的其他積石塚相較,石村洞的古墳規模或完成度沒有太大的差異,由此可知三國時代初期百濟的強盛,同時也可推測出百濟的領導階級即為高句麗血統的延續。
7.4Km 2024-02-01
首爾特別市鐘路區松月街52
透過館內展品說明韓國氣象觀測歷史與技術發展的博物館。韓國於1441年朝鮮時代初期發明了全世界最早的測雨器,用於測量降水量,並於全國各地設置了350餘座氣象觀測所,國立氣象博物館的成立宗旨即是宣傳韓國氣象科學的傳統性與優秀性。展覽分為常設展與企劃展,常設展主要解說韓國的氣象科學歷史,企劃展則詳細介紹韓國各地氣象科學歷史或自然災害(地震等),可深入了解相關歷史與資訊。另提供製作測雨器或認識測雨器等的氣象科學相關體驗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