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由(다유) - 地區信息 - 韓國旅遊信息

茶由(다유)

茶由(다유)

10.2 Km    39346     2019-08-01

慶尚北道慶州市川北面Moksil街84-5
+82-54-773-8866

慶州川北面的「茶由」是旅人的休憩站,茶由提供精心準備的健康飲食-素食(蔬果飯、素肉飯),飯後還可以享用健康茶飲。

國立慶州博物館(국립경주박물관)

國立慶州博物館(국립경주박물관)

10.3 Km    35305     2022-11-11

慶尚北道慶州市日精路186

位於新羅千年首都慶州的國立慶州博物館,是能一覽新羅文化遺產的韓國代表博物館。國立慶州博物館擁有60多年的歷史,致力於推廣博物館教育,包括慶州兒童博物館學校等各種教育活動,也備有兒童博物館。特別是最近委託「TEOYANG STUDIO」在知名設計師YANG TEO巧手下改造而成的新羅歷史館與新羅美術館,華麗的大廳備受訪客矚目。國立慶州博物館共有5個常設展覽室,能欣賞到千年王國新羅的成長與燦爛的美術文化、被列為國寶與寶物等珍貴的文物。

慶州高爾夫俱樂部(경주컨트리클럽)

10.3 Km    2764     2015-02-16

慶尚北道慶州市普門路182-98
+82-54-745-2228

慶州高爾夫俱樂部是韓國首屈一指的高爾夫球場,位在千年古都-慶州的普門觀光園內,可遠眺普門湖及普門觀光園的全景,是一處風景十分優美的高爾夫球場。裏具有夜間打球的全程照明設施,在清晨和夜間也可盡情享受高爾夫帶來的樂趣。喜愛高爾夫的遊客一定不能錯過。

芬皇寺(분황사)

芬皇寺(분황사)

10.4 Km    15026     2024-02-28

慶尚北道慶州市芬皇路94-11

位於慶州皇龍寺遺跡旁的新羅時代寺廟,創建於634年,可參觀被指定為國寶的模磚石塔、已被登錄為有形文化財的和諍國師碑趺等文化財。其歷史悠久,過去曾規模龐大,但受蒙古侵略與壬辰倭亂等戰爭影響,大部分被摧毀,僅存普光殿等幾座建築與寺廟遺址。鄰近皇龍寺歷史文化館。

慶州皇龍寺址(경주 황룡사지)

慶州皇龍寺址(경주 황룡사지)

10.5 Km    9630     2021-03-03

慶尚北道慶州市臨海路64-19

皇龍寺址位於慶州市九黃洞芬皇寺的前院處,佔地寬廣,為新羅最大的護國大寺院,集古新羅佛教文化精髓於一身,擁有悠久的歷史。觀其創建史,約在新羅真興王14年(西元553年)於月城東側興建,相傳因建築時有龍出現,而被命名為皇龍寺。寺院從開工至落成歷時17年,於西元569年正式竣工,當時新羅代表畫家率居還曾於寺院壁上畫了老松,是名副其實的新羅第一國寺。西元584年興建金堂,而後於西元645年,在名匠阿非知與眾多工匠巧手下完成皇龍寺九層佛塔的建築。皇龍寺曾有慈藏、元曉等高僧在此說法,新羅真興王、真平王、善德女王、憲康王、真聖女王等君王都曾親臨聽法。當時的新羅三寶──皇龍寺丈六尊像、皇龍寺九層佛塔、真平王玉帶,就有兩個在皇龍寺。但後來由於蒙古的入侵,寺院被毀於戰亂中。

1969年7月在勘查這裡的講堂址時,發現了金堂、講堂、塔址的礎石。從1976年3月開始,8年期間進行皇龍寺址考古發掘工程,發現了皇龍寺獨特的一塔三金堂式寺院配置,並出土了4萬多件文物。包含基壇在內的建築下半部構造皆被確認,但因上半部的建材等無法正確考證,只能修復基壇部分,放棄全面復原。依出土的遺址推估,皇龍寺面積足足比佛國寺大上8倍,廣達8,800坪,目前這座古寺被列為韓國第6號史蹟。

慶州東宮與月池(경주 동궁과 월지)

10.5 Km    64110     2024-02-02

慶尚北道慶州市源花路102

慶州東宮與月池為新羅王宮的別宮遺址,在過去連同其他附屬建築作為太子居住的東宮,並在國家有喜事或迎接貴客時舉行宴會,還曾是新羅敬順王在甄萱入侵後,於931年邀請高麗太祖王建前來,痛訴危急事態並舉行宴會的地方。新羅統一三國後,於文武王14年(674年)間挖鑿大型池塘,並在中央建造三座小島,在池塘的東北側搭建十二座山峰,同時遍植花草樹木,飼養珍禽異獸。高麗時代的《三國史記》中僅記載了臨海殿,未曾言及雁鴨池。新羅滅亡後,到了高麗與朝鮮時代,已是一片廢墟,文人墨客望著池子興嘆:「華美宮殿消失殆盡,僅有雁鴨飛來」,因而取雁鴨兩字,稱其為「雁鴨池」。到了1980年代挖掘出刻有「月池」字樣的陶器碎片,藉此確認了其原名「月池」,意指「倒映月亮的池塘」,遂從雁鴨池更名為「東宮與月池」。

慶州月城(半月城)(경주 월성(반월성))

慶州月城(半月城)(경주 월성(반월성))

10.6 Km    13206     2022-11-14

慶尚北道慶州市仁旺洞

半月城是從西元101年婆娑王22年到西元935年新羅滅亡為止使用的宮殿。地形似上弦月,又稱為新月城和月城;又是國王居住的王城,又稱在城。從朝鮮時代開始一直到今日都被稱為半月城。月城是由石頭和泥土和成的土石築城,長1,841公尺,城內面積是193,585平方公尺,東邊有東宮與月池相連,北邊有瞻星臺,南邊有南川發揮防衛線的功能,保護著城池。根據記錄,門分為南門、歸正門、北門、仁化門、玄德門、武平門、遵禮門、臨海門;樓閣有月上樓、望德樓、鳴鶴樓、鼓樓;殿有朝元殿、崇禮殿、平議殿、南堂、月正堂、右司祿館、左司祿館、玲閣省;宮有內城、永明宮、月池宮、永昌宮、內黃殿等。直到今日,月城地下仍埋有青銅器時代的無文土器、統一新羅時代的土器、瓦片和建築物礎石等文物。

傳說在城建好之前有個叫做瓠公的人,於昔脫解王年幼時,刻意企圖占據此地。南解王得知後,立即將昔脫解王招為女婿,昔脫解王因而成為了新羅第四代君王。之後婆娑王22年(西元101年)時在此地築城並移居至此地,之後新羅歷代的君王,都是住在半月城內。

慶州石冰庫(경주 석빙고)

慶州石冰庫(경주 석빙고)

10.8 Km    16890     2022-12-28

慶尚北道慶州市仁旺洞

石冰庫的意思就是用石頭做的冰庫,是古代的冰箱。這個在世界其他地方很難見到的古代冰庫在新羅(BC 57-AD 935)的首都慶州的半月山上。這個優秀的古代遺蹟的外觀非常簡陋,但是不要因此而失望。走到石冰庫的入口附近,就會有陣陣冷氣襲來。石冰庫的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這種神奇的結構體現了韓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石冰庫建在地氣寒冷的地方,地面和墻壁是花崗岩的,頂部是拱形,有通風口。建石冰庫的時候,最後用了很多很多的石灰,起到了防止外部的濕氣和雨水進入的作用。另外,冰庫地面是傾斜的,可以使冰融化後的水流走,花崗岩的頂部最後又抹了一層泥土,只留出了通風口。在這樣的冰庫裏儲藏冰的時候,使用了稻草來隔熱。現代的科學家在這裏做過試驗,用稻草隔熱保存冰時,6個月後冰只减少了0.4%。在古代,這裏保存的冰在夏天是上層社會最高級的零食。因此,韓國的很多歷史書上都有君王下令儲藏冰塊的記載。由此可推算,韓國至少在1500年前就開始建築並使用石冰庫。現在慶州的石冰庫建于朝鮮英祖14年(AD1733年),內部長12.27米,寬5.76米,是原貌保存較好的石冰庫之一。慶州的石冰庫是國家管理的遺迹,被指定爲寶物第66號。

鮑石亭址(경주 포석정지)

鮑石亭址(경주 포석정지)

10.8 Km    15304     2020-10-12

慶尚北道慶州市南山循環路816

鮑石亭原為君王飲酒作樂的行宮之一,如今當時的建築已不復存在,只留下形如鮑魚的石槽。確切建築年代不明,只能推測約建於統一新羅時代。鮑石亭寬約35公分,平均長26公分,全長約10公尺。鮑石亭的建築源於中國古代於江邊借水袪除不祥的曲水流觴宴。西元353年,王羲之所寫的蘭亭集序就曾描述曲水流觴的情景,將溪水引進石槽並放上酒杯,酒杯在誰面前停下就需賦詩一首,若酒杯經過仍未作詩者需罰酒三杯。

曲水流觴多舉辦在周圍有高山、茂密的樹林與竹林,還有清澈的溪水從旁流過之處。此一遊戲傳入新羅後,新羅王朝即於背倚慶州南山,竹林與松林密集的溪谷興建鮑石亭,作為飲宴場所。相傳過去曾在鮑石亭入口設置大型石龜,將南山溪谷的水導入後由石龜的口中噴出,但如今石龜不存,無法得知當時的確切形態。而據三國遺事記載,憲康王也曾於此見到南山神現身跳舞,隨之創作出名為御舞祥審舞的新羅舞蹈。由此可知當時這裡是可修養身心,陶治花郎精神,吟詩作賦,擺脫俗世煩憂並感受人情之處。然而,這裡也是西元927年,新羅景哀王舉辦宴會卻遭後百濟國王甄萱襲擊,被捉後自盡,於新羅千年歷史留下恥辱一頁的地方。近來學術界也有認為鮑石亭並非單純宴飲遊樂之處,而是王與貴族舉辦重大會議或祭祀之處的說法。而鮑石亭也因其悠久歷史與重要性,被列為史蹟第1號。

慶州拜洞三陵(경주 배동 삼릉)

慶州拜洞三陵(경주 배동 삼릉)

10.9 Km    17417     2020-04-06

慶尚北道慶州市拜洞
+82-54-779-6100

慶州拜洞三陵是新羅第8代阿達羅王、第53代神德王、第54代景明王的陵墓,因三個陵墓集中在同一處,而被合稱三陵。

第一座王陵為新羅第8代阿達羅王(在位期間154~184)之墓,阿達羅王曾在百濟入侵抓走百姓時,出動軍隊並御駕親征,令百濟大為懼怕決定議和,並釋放俘虜們。古代的日本(倭國)也曾在阿達羅王任內派使臣前往新羅。陵墓規模為底圍58公尺,高5.4公尺,直徑18公尺。

第二座王陵為第53代君主神德王(在位期間 912~917,本名朴景暉)之墓,因前任君主孝恭王在沒有子嗣的狀態下辭世,百姓們便擁戴身為第49代憲康王女婿的神德王繼位。其在位期間曾受到甄萱(後百濟君主)和弓裔(泰封國君主)的入侵,並奮力抵抗敵軍。王陵的底圍為61公尺,高5.8公尺,直徑18公尺。神德王的陵墓曾兩次遭盜,1953年和1963年進行內部調查後,發現其陵墓為以碎石堆疊起來的橫穴式石室,與一般普遍認為是新羅墓葬形式代表的積石塚不同,可見經過統一新羅時期後,新羅的墓葬形式曾受北方高句麗古墳的影響。

第三座王陵為第54代君主景明王(在位期間917~927,朴昇英)之墓,景明王是神德王的兒子,曾與高麗太祖王建並肩作戰擊退了攻擊大耶城的甄萱。在位期間曾試圖與中國後唐建立外交關係卻功敗垂成。王陵的底圍為50公尺,高4.5公尺,直徑16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