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Km 2021-03-10
忠清北道沃川郡沃川邑鄉愁街56
忠清北道沃川郡沃川邑下桂里,是以〈鄉愁〉一作而聞名的詩人鄭芝溶之故鄉。在詩人的故居旁,建有鄭芝溶文學館,是能認識詩人的一生與文學,以各種方法欣賞其代表作品的空間。文學展覽室內備有鄭芝溶年表、鄭芝溶的人生與文學、鄭芝溶文學地圖、鄭芝溶詩·散文集初刊本展等各種空間,以不同主題帶領遊客接近鄭芝溶的文學世界。
13.6Km 2022-12-27
大田廣域市中區上所洞
+82-42-251-4771
上所洞山林浴場位於萬仞山與食藏山山麓的中間地帶,途中可經法桐樹綠色隧道,使此處的美景增色不少。園內由自然體驗與能休養生息的各種設施所組成,尤其有許多許願石塔,相當值得一看。這些承載著家人或戀人等各界祈求家人健康或各種願望的許願石塔,也提供遊客堆疊石塊的空間與機會,以體驗這個意義深遠的活動。而自春至秋,還能欣賞眾多野生花,以輕鬆的心漫步其中,盡情休養生息,享受散步、登山的樂趣。
13.7Km 2023-03-07
忠清北道沃川郡鄉愁街100
為了分享於悠久歷史與豐富自然環境中蘊育出的沃川的傳統文化,並延續韓國傳統文化之命脈,沃川傳統文化體驗館在2020年綠意盎然的時節正式開館。這裡擁有展覽、表演、咖啡廳、餐廳、住宿等各種設施,能全方位滿足遊客的需求,在此休息並享受傳統文化。此外,這裡還設有工藝、茶道、料理等從幼兒至成人可參加的眾多體驗,相當適合與孩子在此同樂。
14.1Km 2024-02-16
大田廣域市大德區大清路607
建於錦江大清水壩附近的公園,靠近大清湖與錦江,設有水邊平台,能欣賞白鷺鷥等鳥類與朝鮮柳群落等。另有大清文化展覽館、草坪、岩石植物園、水杉森林休息區及幼兒森林體驗園。
14.3Km 2019-03-21
大田大德區渼湖洞
+82-42-930-7332~3
"大清壩水文化館"告訴您水的珍貴
大清壩水文化館是透過認識水資源的開發、利用、管理與科學體驗來引發人們對水資源的關心與興趣的體驗學習文化空間。
另外,水文化館也為地區居民們準備了各式各樣的特別活動,而對大家來說,水文化館都是能夠傳達水的珍貴意識,實踐珍惜水資源的教育場所。
14.3Km 2020-07-30
忠清北道淸原郡文義面德留里
+82-43-930-7332
韓國第三大壩-大清壩
大清多功能水壩是高72m、寬495m、體積123萬4,000㎥的水泥重力式複合水壩,位在距錦江下河口150㎞的上游處,即大田市東北方16㎞,清州市南方16㎞的大田市與忠清北道的交界處。錦江是從韓國中部內陸流向西海的河流,總長401㎞,流域面積9,886㎢에 ,約韓國全國面積的10%。
大清壩的主要設施為蓄水量達14億9,000萬㎥的主蓄水壩與主蓄水壩週邊的3個
調節副水壩。另外還有提供大田與清州地區用水導水道及相關設施用電的9萬㎾水力發電廠。此水壩於1975年3月開始動工,歷時5年9個月於1980年竣工。
水壩興建後,不但減少了下游洪水災害,另外也提供了下游地區的農業用水,
因經濟發展及人口增加而用水量大增的大田、清州、群山等忠清、湖南地區的生活及工業用水都是大清壩的供水範圍。大清壩每年可以生產2億4,000萬㎾的電力,提供中部地區無功害的乾淨能源,更是經濟發展的原動力。
上到展望台(八角亭休憩所)可以看到大清湖更美的風景,而位在大清壩左岸的水文化館則可以透過立體影像、水博士電腦、magic vision等各種素材來認識水資源。另外還有乾淨的草地廣場可供民眾休憩,湖畔亦有好吃的辣魚湯等好吃的餐廳料理。
14.5Km 2024-06-05
忠清南道錦山郡秋富面儉閑1街156
馬達嶺溪谷流下的溪水形成長山湖,芝櫻、山棠花等野生花與立在水中的垂柳在此盛放,形成美麗的風景。天空水光公園是有著傳統木炭火爐汗蒸幕、中大型研討室等大型空間,還有各種餐廳、咖啡廳、麵包店、香草店、香草足浴咖啡廳、現場演唱咖啡廳等便利設施,以及扁柏療癒林、拍照區等各種文化空間的公園。遊客可以在此欣賞美景,度過悠閒的時光。
15.0Km 2023-03-20
忠清北道清州市上黨區文義面大清湖畔路206
大清壩觀景臺位於忠清北道清州市上黨區,登上觀景臺後能一覽大清湖美景。大清壩左岸還設有水宣傳館,提供各種與水相關的資料與介紹大壩建設與各種資源等的影像設施,起到水資源學習場的作用。從觀景臺走過大清橋,還可以遊覽大田的錦江Lohas大清公園。
15.0Km 2025-01-03
大田廣域市東區山內路321-35
展出大田地區生活史相關民俗傳統文物的地方,室內展覽室展有銀粧刀、小矮桌、硯滴、盞、燈盞等,戶外展覽場展有以石頭製成的石臼、飼料槽、石磨等,另有醬缸展覽館、韓式餐廳、傳統茶坊等,還可體驗天然染布、韓紙工藝、繩結工藝及篝火等傳統活動。
15.2Km 2023-02-24
忠清北道沃川市沃川邑三青2街400
* 以雙三層石塔聞名的沃川龍巖寺 *
龍巖寺位於忠清北道沃川郡壯龍山半山腰上,周圍被茂盛的樹林環繞,呈現歲月之美。龍巖寺為大韓佛教曹溪宗第五教區本寺法住寺分支的末寺,於新羅時代552年(真興王13年)由義信所建。龍巖寺內的石塔,有別於一般寺院之配置,立於北側較低矮的山峰上,讓人能將周圍風景一覽無遺。由此可得知這裡是根據高麗時代的山川裨補思想,藉由建構石塔或建築物,使山川衰退的氣運得以重新振作起來。
* 龍巖寺著名景點,寶物雙三層石塔 *
龍巖寺內保存著被列為寶物的雙三層石塔,以及龍巖寺磨崖佛像、龍巖寺大成殿木造阿彌陀如來坐像等珍貴文物。雙三層石塔是兩座模樣相同,整齊建於自然岩盤上的石塔。基壇上方的3層塔身不採向上遞減的構造,而是以幾近分釐不差的比例塑造出相同高度的塔身,十分特別。石塔採用許多塊花崗岩建成,在兩層基壇上建了三層塔身,其上則為相輪部。東塔高度為4.3m,西塔則是高4.1m,從規模上看來兩座石塔有著微小的差異。東塔大致上保存完整,但西塔第2層與第3層塔身的石塊有部分佚失,因而被重新修復。依石塔各部分樣式和石料的建構手法來看,採簡略化的建造方式,由此可推知其為高麗時代所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