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06
首爾特別市中區乙支路281
+82-2-2266-7188
建於東大門運動場舊址的公園,既是展示首爾歷史與文化的主題公園,也是能體驗現代設計與文化的空間。在2008年建造公園的過程中挖掘出了相當於朝鮮首爾城郭的二間水門、雉城、訓練都監,以及1,000多件朝鮮時代文物。公園內還建有東大門設計廣場(DDP)與遺跡展覽館。
2021-07-30
首爾特別市江南區永東大路131街26
+82-2-3423-6248
直到1960年代初,由纛島渡口搭船橫渡漢江就會抵達江南,下船之處即為現在的清潭洞一帶。而位於此地的清潭公園,是即使面臨今日都市化的劇烈轉變,仍未受污染的一座小而雅致的公園,佔地面積為59,347㎡。白天沿著步道往上走,可以看到公園內設有簡易運動設施與兒童遊樂區,有不少人利用早晨來此活動筋骨。茂密生長的樹木,則使這裡成為市區裡難得能呼吸到新鮮空氣的休息空間。
2019-10-26
首爾特別市江東區奧林匹克路702
+82-2-489-2776
千戶公園位於江東區千戶洞,設有音樂噴泉、戶外舞台、體力鍛鍊設施等,是廣受居民以及老年人喜愛的休憩娛樂空間。
2020-06-30
首爾特別市江北區樊洞
+82-2-901-6923
梧桐近鄰公園位於首爾江北區與城北區,共橫跨了江北區樊洞、彌阿洞等以及城北區月谷洞等行政區,公園面積廣大,擁有大面積的樹林,並設有休息區、區民體育館、人造草坪廣場、網球場、黃土健康步道、散步道等多種設施,為附近居民的休息與運動空間。
2021-12-29
首爾特別市區中浪區忘憂洞山69-1
橫跨首爾市忘憂洞與面牧洞以及京畿道九里市的忘憂山,海拔高度為281.7公尺,首爾市立墓園的忘憂墓園亦坐落於此。此墓園於1933年被指定為公墓,兒童文學家小波方定煥以及民族代表33人中的獨立運動家吳世昌、韓龍雲,以及普及天花疫苗先驅者的醫學家兼國文學者池錫永等知名人士皆安葬在此。之後,此地亦追加設立了詩人朴寅煥、文一平、徐丙浩、吳在英、徐光晁、劉相奎、教育家吳兢善等的生平事蹟碑,並且被作為歷史教育園區使用。在文化財的部分則有被稱為龜甲碑的朝鮮中期文臣忠翼公申景禛的神道碑(首爾有形文化財第95號)。另外,位於忘憂里公園內長達5.2公里的循環道路,亦被舖上柏油改造成了步道,並透過公開徵選後,於1998年5月取名為「思索之路」。除此之外,此處還有自然觀察路、木造亭、泉水等設施,自然公園內的樹木管理良善、空氣清新,故吸引相當多的市民前來。
2020-12-08
首爾特別市道峰區道峰山街
隸屬北漢山國立公園,位於東北邊的道峰山,是擁有最高峰紫雲峰(740.2m)、萬景峰、仙人峰、柱峰、五峰、牛耳岩等山峰與岩壁的美麗名山。特別是這裡有仙人峰岩壁攀岩路線、蝙蝠路線等共計37條規劃完善的路線。而北漢山及道峰山一帶約有60多間寺院,其中歷史最悠久的為天竺寺,此外還有望月寺、回龍寺等寺院,以及道峰溪谷、松楸溪谷、五峰溪谷、龍馭川溪谷等美麗的溪谷。由於交通相當便利,因此成為首爾與近郊居民登山的首選。
2022-09-16
仁川廣域市中區大舞衣路99
實尾海水浴場以海松林為背景,擁有大片潔淨沙灘,讓人同時體驗廣闊的大海以及美麗的松林。海松林相當非常茂盛,即使在陽光普照的時候也少有陽光透射進來,是遮陰的最佳地點。而在海岸對面的,便是稱為實尾島的無人島,退潮時就能從海邊走路抵達,亦為2003年上映之電影《實尾島》的拍攝地。但現在攝影場地已經拆除,沒有留下任何痕跡。來往實尾島的路,只有在退潮時才會顯現出來,因此遊客必須趁漲潮之前離開。
2024-03-07
仁川廣域市中區大舞衣路310-11
+82-32-751-8833
位於舞衣島西側的海水浴場,漲潮時僅有1公里的沙灘,退潮時會出現寬闊潮間帶,夕陽景觀尤其壯觀。海水深度低淺,吸引家庭遊客前來。在海水浴場後方的巨灘遊樂區可體驗馬、四輪摩托車與Sea sky world(高空滑索)等。
2016-09-05
全羅南道海南郡花源面sia路552
+82-61-240-1500
作為東亞最大的人工海水浴場的Blanco海灘,位於全羅南道花源面花源觀光園區,Blanco在西班牙語中指的是「潔白」之意,用來形容當地沙灘潔白乾淨。其是運用水中壩的技術將海水進行分離,並在靠近海岸的地區修建出來的長達1公里的人工海灘,遊客在此可以24小時自由游泳。海灘開放之際,還會舉行沙灘足球、排球等各類體育活動,香蕉船等海上娛樂設施也準備齊全,喜歡釣魚的遊客還能在此海釣以及徒手抓魚。另外,海灘周邊修建有大型公園、度假村,供遊人在此休閒渡假、進行各種活動以及欣賞公演。而位於海濱園區的住宿區,共設有100座的蒙古帳篷,讓遊客可盡情眺望海邊風景。
2024-10-22
全羅南道順天市樂安面忠愍街30
+82-1577-2013
曾屬於三韓時代的馬韓領土、百濟時的波知城、高麗時代樂安郡地基,而現今完整的保存了朝鮮時代的城郭與東軒、客舍、林慶業將軍碑、市集、茅屋等,是韓國第一個城與村一起被指定為史蹟的地方。
朝鮮太祖6年(1397年)倭寇入侵時,出身於此地的襄惠公金贇吉在此起義並建造了土城防禦。300年後仁宗4年(1626年),忠愍公林慶業將軍上任為樂安郡守,重建了現在的樂安邑城。與其他地方的城郭不同,利用1~2m的長方形自然石,在寬廣的平原上建造出高4m、寬3~4m、總長1,410m的城郭,包含東西南等3個村莊的長方形生活區在內,共135,537m²(4萬1千坪)。城牆非常堅固,就算是過了400年也沒有任何殘缺,其雄偉無法用言語形容。此處也是居民生活的傳統村莊,不僅僅是民俗學術資料,也具有鮮明的歷史教育價值。
以東門為首,過了西、南門後進入城內,馬上就有進入歷史劇拍攝場景的錯覺(《龍的眼淚》、《太祖王建》等歷史劇拍攝地)。既非龍仁、濟州民俗村等展示用村莊,也不是安東河回村的兩班村莊,這裡大多數保存著韓國庶民們曾經居住過的村莊樣貌,空氣中飄散著祖先們的味道與滿溢的親近感。這裡有著南部地方住宅樣式特有的檐郎與廚房、土房、屋頂、石階上的醬缸,街坊鄰居間的石牆既沒稜角也不高,牆壁與南瓜藤蔓非常協調,讓人聯想到捉迷藏與蹦蹦跳跳的兒時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