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點 - 韓國旅遊信息

和順金沙灘(화순 금모래 해변)

和順金沙灘(화순 금모래 해변)

2022-09-27

濟州特別自治道西歸浦市安德面和順海岸路

和順金沙灘擁有99,174平方公尺(約3萬多坪)的天然沙灘,周遭更形成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此處地近山房山、龍頭海岸,放眼望去,又能看見西南邊的兄弟島、馬羅島與加波島,自然景觀十分美麗。而這裡的交通、住宿、商店、餐廳等便利設施也相當完善,海邊的一處還有豐富的湧泉水,是能讓遊客同時享受淡水浴樂趣,備受喜愛的海水浴場。
※ 規模 – 長250公尺、寬80公尺、平均水深1.2公尺、傾斜度5度

翁渡瀑布(엉또폭포)

翁渡瀑布(엉또폭포)

2020-07-30

濟州特別自治道西歸浦市翁渡路

翁渡瀑布高50m,若有似無地隱匿在森林之中,在大雨過後才會形成壯觀的瀑布,與周圍的奇岩怪石形成獨特的風景。瀑布周邊的溪谷有大片的天然暖帶林,一年四季綠意盎然,呈現如同南國般的美麗風光。這樣的美景也讓翁渡瀑布名列西歸浦70景之一。

三梅峰(삼매봉)

三梅峰(삼매봉)

2019-04-19

濟州特別自治道西歸浦市南星路115街83

三梅峰是市民公園亦是遊客喜愛的觀光勝地。在三梅峰的南方有靠海的獨立岩,峰頂設有八角涼亭-南星亭,西方則可望見馬羅島,視野豐富遼闊。據說在三梅峰的夜晚,伸手可以觸及南極老人星,讓遊客總是忍不住佇足觀望。這顆星星因厚厚的地球大氣層吸收掉藍光,所以看起來是紅色的,會命名為老人星則是因為其象徵長生不老而得名。另外,三梅峰不管是白天或夜晚都是相當適合運動和散步的去處。

新豐新川海洋牧場(신풍 신천 바다목장)

新豐新川海洋牧場(신풍 신천 바다목장)

2019-09-23

濟州特別自治道西歸浦市城山邑一周東路5417
+82-64-787-3502

跨越14km的中山間道路,可以盡享清幽的偶來,排列在兩旁的古老濟州島石籬笆,自然生長的鬱鬱蔥蔥的樹木為景色增添了一份韻味。濟州島的藍天、碧海、山岳以及清風,也是這條路線的魅力所在。

* 偶來 : 為濟州島語中,道路通往家門之間的小路。

光熙門(광희문)

光熙門(광희문)

2021-04-15

首爾特別市中區退溪路344

光熙門為朝鮮太祖5年(西元1396年)創建漢陽都城時,於東南側建成的小門,被列為四小門之一的南小門,並常被稱為水口門。雖然以距離來看,與清溪川流經之地建成的水口實際上與東大門較接近,離光熙門還有一段距離,但在獎忠壇公園至漢南洞的山坡上,另有過去修築的南小門,故為了便於區分,將之稱為水口門。此外,水口門實際上又與西側的西小門被當做屍軀門使用,都城內的葬禮行列在向東行進時,往往由此通過。

壬辰倭亂時,都城與宮殿皆遭到破壞,光熙門亦然。依肅宗時的記錄所載,南小門與光熙門的位置被混為一談,城門地基與軍營位置亦難以確認,可見都城遭嚴重破壞後,並未重新修築。於肅宗37年(西元1711年),都城重新修築完成後的次年,光熙門終於開始重建,水口門重砌,門樓也一併修築。由於水口門被嚴重破壞,石造建築需重新改建,因耗時甚久,將管轄西大門地區的衙門之木材搬至敦義門(西大門)建成門樓。當時城門修築完成後,究竟門樓於何時重建完成不得而知。但在肅宗45年(西元1719年),據史冊所載,當時代理政事的世子同意為光熙門題匾額並將之懸掛於門樓,而英祖時重建都城門樓,光熙門並未在重建名單之列。此外,約在西元1759年左右繪成的《都城圖》,依當時有無門樓的實際情形描繪,水口門的門樓亦被繪出。由此可以推定,光熙門的門樓於肅宗時即已重建完成。

在日據時期,因鋪設電車軌道而將城郭拆除,光熙門僅留下城門與城樓。在韓戰時,門樓再次遭到破壞,直到1975年,因城門位於道路正中央,被遷至原址南側15m處開始修復工程,並於1975年11月竣工。光熙門曾歷經許多歷史事件,仁祖2年(西元1624年)李适之亂發生後,李适即藉由此門逃出都城,而丙子胡亂(西元1636年)時,君王仁祖亦自此門退往南漢山城。朝鮮時代日本的使臣自玉水洞豆毛浦渡口渡過漢江,亦是經由光熙門前往位於仁峴洞的日本使臣專用驛館東平館。光熙門的城門與首爾城郭的其他小門相同,皆採用長方形的武沙石作為城樓基石高高堆築,再於城門中間設置前後拱門與通道,最後再於其上建築門樓。

醴泉三江酒幕(예천 삼강주막)

醴泉三江酒幕(예천 삼강주막)

2020-05-15

慶尚北道醴泉郡豐壤面三江里166-1
+82-54-650-6905

* 充滿舊時酒幕風貌的三江酒幕 *
三江酒幕為往來三江渡口的遊客們解飢,更是貨郎們的落腳處,偶爾也作為文人墨客的遊玩處。建於1900年間的此座酒幕規模雖小,但特徵卻在於徹底發揮了其作用的平面構造,不僅是建築歷史上的稀有資料,更具有能了解該時代生活風貌的地區歷史及文化上的價值。然而可惜的是,當長久以來經營酒幕的老奶奶在2006年過世後便無人照管,直到2007年才投入1億5千萬預算將其復原成原貌後,再由新的女主人迎接往來遊客。

* 立足成為全新名所的三江酒幕 *
在三江村被指定為綠色農業體驗村、革新村之後,可望成為讓都市民眾能品嚐美食,欣賞地區風光,進行各項體驗的全新旅遊景點。酒幕建築後方有顆樹齡約500年的槐樹,更增添了往日風情。

[文化財資訊]
種類:慶尚北道民俗資料第134號  
指定日期:2005年11月20日  
所在地:慶尚北道醴泉郡  
規模:獨棟建築 28.67㎡
分類:遺蹟建造物、居住生活

慶州拜洞三陵(경주 배동 삼릉)

慶州拜洞三陵(경주 배동 삼릉)

2020-04-06

慶尚北道慶州市拜洞
+82-54-779-6100

慶州拜洞三陵是新羅第8代阿達羅王、第53代神德王、第54代景明王的陵墓,因三個陵墓集中在同一處,而被合稱三陵。

第一座王陵為新羅第8代阿達羅王(在位期間154~184)之墓,阿達羅王曾在百濟入侵抓走百姓時,出動軍隊並御駕親征,令百濟大為懼怕決定議和,並釋放俘虜們。古代的日本(倭國)也曾在阿達羅王任內派使臣前往新羅。陵墓規模為底圍58公尺,高5.4公尺,直徑18公尺。

第二座王陵為第53代君主神德王(在位期間 912~917,本名朴景暉)之墓,因前任君主孝恭王在沒有子嗣的狀態下辭世,百姓們便擁戴身為第49代憲康王女婿的神德王繼位。其在位期間曾受到甄萱(後百濟君主)和弓裔(泰封國君主)的入侵,並奮力抵抗敵軍。王陵的底圍為61公尺,高5.8公尺,直徑18公尺。神德王的陵墓曾兩次遭盜,1953年和1963年進行內部調查後,發現其陵墓為以碎石堆疊起來的橫穴式石室,與一般普遍認為是新羅墓葬形式代表的積石塚不同,可見經過統一新羅時期後,新羅的墓葬形式曾受北方高句麗古墳的影響。

第三座王陵為第54代君主景明王(在位期間917~927,朴昇英)之墓,景明王是神德王的兒子,曾與高麗太祖王建並肩作戰擊退了攻擊大耶城的甄萱。在位期間曾試圖與中國後唐建立外交關係卻功敗垂成。王陵的底圍為50公尺,高4.5公尺,直徑16公尺。

壯節公申崇謙將軍墓園(장절공신숭겸장군묘역)

2021-05-10

江原道春川市西面申崇謙路272-21
+82-33-250-3076

高麗開國功臣壯節公申崇謙將軍墓申崇謙與裴玄慶、洪儒、朴智謙等人合力擊退弓裔,立下建立高麗的豐功偉業。在大邱八公山戰役中,當太祖遭甄萱的軍隊包圍時,更曾換穿太祖服飾並假扮太祖後奮戰身亡。相傳敵軍以為戰死的申崇謙即是太祖而割下其頭顱,為此太祖悲傷不已,便以黃金製成其頭顱後舉辦葬禮。申崇謙墓的獨特之處在於三座封墳,這據說是太祖擔心黃金頭顱遭竊而採取的對策。就風水地理學來看,墓園所在位置為寶地中的寶地,周邊松木茂密,可清楚俯瞰春川市區。墓園周圍設有墓碑、祠堂與神道碑,墓園以申壯節公墓園之名列為江原道紀念物第21號,詳細描述八公山戰役及申崇謙事蹟的神道碑也已被指定為江原道有形文化財第155號。

慶州骨窟庵磨崖如來坐像(경주 골굴암 마애여래좌상)

2022-10-20

慶尚北道慶州市陽北面祇林路101-5

慶州骨窟庵磨崖如來坐像,位於祇林寺山谷的骨窟庵高處岩壁,是利用天然洞窟打造出的12個石窟中最上方的磨崖佛像。朝鮮時代謙齋鄭敾繪製的〈骨窟石窟〉所描繪的木造前室,目前僅剩下岩石上的痕跡。從高聳而立的頭頂髮髻、輪廓深邃的臉龐、細長的眼睛、小嘴、窄長的鼻子等外觀可一窺比過去更加具體化的如來形象。相較於立體的臉龐,佛像的身軀較為扁平,肩膀呈水平且十分寬闊,但脖子與胸口上方已損壞。衣服皺摺呈現規則平行狀,腋下有表示手臂與身體曲線的V字型線條。岩壁上刻畫的光背可透過刻畫蓮花紋的頭光背與佛像周圍的火焰紋路見其痕跡。扁平的身軀與狀似階梯式的衣服皺摺、腋下V字型的曲線等,因與西元867年打造的鷲棲寺毘盧遮那佛坐像(寶物)外型相似,因此被推估為刻於統一新羅後期。

聖德大王神鐘(성덕대왕신종)

2020-04-21

慶尚北道慶州市日精路186

聖德大王神鐘是現今韓國流傳下來最大的鐘,高3.75公尺,底寬2.27公尺,厚11~25公分,重量於1997年經國立慶州博物館精密測算過後確定為18.9噸。這個鐘是新羅景德王為了讓世人稱頌其父聖德王的功績而製造,但沒能如期完成,最後是在其子惠恭王任內的西元771年完工,並被稱為聖德大王神鐘。又因一開始鐘被懸掛在奉德寺,也被稱為奉德寺鐘。另外,傳說當時為了造鐘將小孩投入熔爐鍛造,所以此鐘敲擊時常發出類似小孩哭聲的「emilre」聲,因此也被稱為emilre鐘。(後被證實只是謠傳)

在鐘的最上方有個協助發聲的音筒,這是韓國銅鐘才有的特殊構造。鐘的吊環──龍鈕是由龍頭的模樣刻製而成。在鐘的主體上,上下各有兩個環狀帶,帶上刻有花的紋路。而鐘的上部有四個方型區,裡頭各浮刻有九朵蓮花。在鐘的中部,共有兩個飛天仙女像,敲擊的部位─撞座設計為蓮花的模樣,另外還有兩處刻著此鐘的來歷。鐘的下延有幾處菱角,這種特別的設計成為聖德大王神鐘的特色。聖德大王神鐘是統一新羅經過各種淬煉,藝術達到全盛期時所製的鐘,其華麗的紋路及雕刻法足以代表整個時代。此外,保留在鐘體上1000多字的銘文,不論書寫的句子或雕刻手法都相當出色。神鐘歷經一千三百多年未被損壞,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文化財,今後也將更小心地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