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5
濟州特別自治道濟州市觀德路19
濟州島最古老的建築之一,為朝鮮時代濟州牧官衙的附屬建築,是1448年濟州牧使以訓練私人士兵及培養尚武精神為目的興建的建築物。橫樑上繪有十長生圖、赤壁大捷圖、大狩獵圖等壁畫,匾額為安平大君(朝鮮時代王子)的真跡。
2021-01-22
濟州特別自治道濟州市516路2596
佔地196公頃的漢拏生態林為隸屬山林廳的國有土地,緊鄰5.16道路邊海拔600公尺的高地一帶。此生態林從1970年代初期到1995年為止,皆租借給個人作為飼養馬匹的放牧地。為了打造出符合濟州植物寶庫之名的生態林,這裡使用暖帶、溫帶、寒帶等多種類植物設計而成,共計植有333種、288,000棵植物,還原了整個生態,並預計將Gotwal地帶(濟州島熱帶林與寒帶林交錯生長的地帶)、自然林地區列為植物基因保存地區加以管理。
不僅有齊全的生態道路、觀景臺、育苗溫室、主題步道、基因保存組織培養室等基本設施,還有楓樹林、櫻花樹林、冷杉樹林、杜鵑花樹林等13個不同主題的主題林及生態林,園區中央建置一整體縮小版的岩石園,使生態林區呈現與真正自然森林更相似的面貌。
2024-03-13
濟州特別自治道濟州市Seondolmokdong街60
設有4D影像館,並能在天體投影室欣賞逼真星座與太空面貌的天文主題公園。在戶外天體觀測室可利用天體望遠鏡觀測行星、星團;另有機器人咖啡廳等深受孩子們喜愛的趣味區域,在戶外還能欣賞璀璨夜景。
2017-11-01
慶尚南道河東郡岳陽面平沙里街76-23
作為知名作家朴景利所撰寫之大河小說《土地》故事背景的崔參判府,位於智異山下流水潺潺的蟾津江旁,寧靜安適的岳陽面平沙里一帶的民俗文學村內。
崔參判府共由14棟傳統韓屋所組成,重現朝鮮後期韓國民間生活面貌的電視劇《土地》也以這裡為主要外景拍攝地。近年來多部電影及電視劇也相中崔參判府並在此取景,也使此地作為河東郡的文化商品受到大眾矚目。
只要坐在舍廊房(與裡屋分開,男主人生活起居與招待客人之處)的大廳地板上,就能將寬闊的平沙里田野景色盡收眼底,彷彿可以感受到古時儒生們聚集在亭子中凝神思考的莊嚴感。
崔參判府周邊還有平沙里文化館、花開市場、雙溪寺等,坐落於智異山及蟾津江間自然環境優美的旅遊景點。尤其是每到秋天,全國的文人們都會聚集在崔參判府參與文學慶典「土地文學季」,更使這裡成為真正名副其實的文學村落。
2021-12-29
蔚山廣域市蔚州郡西生面西生里
西生浦倭城是於壬辰倭亂初期1592年7月(宣祖25年)至1593年(宣祖26年),由日本將帥加藤清正負責指揮,以石頭堆砌而成的16世紀末期典型的日式城郭。海拔高200公尺的山頂上為本城,往下中間的是第二城,緊接著在最底下的即是第三城。城牆高6m、傾斜15度、整體呈直角三角形。
本城上主要是將軍住宿的天守閣及稱為將軍水的井水,1594年(宣祖27年)四溟大師第四次來到這裡與倭軍進行和平交涉,仍舊宣告失敗。直至1598年(宣祖31年),在明朝麻貴將軍鼎力相助之下,最終奪回山城收復領土,並於一年後將當時與倭寇戰鬥中壯烈犧牲的53名勇士安葬於修建完成的蒼表堂。只可惜該建築在日據時期被全數破壞,未留下任何遺跡。據1872年「西生浦鎮城圖」中所記載,倭城中部分區域曾為朝鮮軍所使用過的鎮城。
* 大小 – 城周長 4.2km
2020-03-26
忠清南道牙山市神井路616
+82-41-540-2518
腹地面積272,000平方公尺的神井湖旅遊區為1993年於牙山市防築洞一帶建構而成,擁有草地廣場、鳥舍、野生花園、雕刻公園、青少年休鍊設施及高8.45公尺的李忠武公銅像等。特別是雕刻公園是由雕刻作品裝置和野生花園所組合成的區域,為附近居民和青少年朋友提供一個可以活用的文化藝術體驗空間。
神井湖旅遊區入口處佔地約3,000餘坪面積的生態公園內,栽種有松樹、躑躅、杜鵑等21種植物形成自然學習公園。另外每逢冬季,雕刻公園內會擺設寬8公尺、高3公尺的大型冰雕造型物,使冬天的旅遊區更具可看性。
在旅遊區前面的神井湖上,可以愉快搭乘水上摩托車、快艇、天鵝船等設施,以及一年四季都深受遊客們歡迎的湖上釣魚活動。而位於旅遊區後方內部擁有蒼鬱森林的南山公園,非常適合作為享受山林浴及進行休閒運動的好地方。
神井湖旅遊區是家族出外郊遊旅行的好選擇,附設的青少年身心鍛鍊場,也可提供公司團體作為戶外聚會使用,附近烤河鰻魚及燉鯽魚等各式傳統風味餐廳林立。一年四季秀麗明媚的自然休養地,再加上鄰近溫陽溫泉地區,理所當然受到遊客們的熱烈歡迎。
2022-12-23
仁川廣域市江華郡佛恩面中央路742-2
「以藥艾來增添美麗」之意的江華藥艾特區阿樂米雅世界,是可體驗江華藥艾本身魅力與美的主題空間。這裡擁有各種設施,包括採現代化裝潢、視野良好,能一邊觀景一邊享受鄉土料理的餐廳,以及可體驗藥艾足浴、座薰療法、藥艾熱療的藥艾體驗場,還有能體驗天然染色、藥膳料理等的綜合文化體驗場,能購買江華郡優秀農特產品的農產品販賣場等。此外,還設有專為兒童設計,幫助學習農業重要性的農耕文化館、通過迷宮之路來尋找朝鮮時代黃土溫室的Onsae迷宮公園、戶外休憩空間設施包括草坪廣場、當地食品加工廠等。阿樂米雅世界位於以杜鵑花生態群落聞名的高麗山,及廣為登山客所知的穴口山山麓,被列為登山主題旅遊路線中推薦景點,如今日漸發展,成為江華島的新興特色景點。
2019-06-19
仁川廣域市江華郡仙源面智山里
+82-32-933-8234
江華仙源寺址為1976年東國大學江華島學術調查團在江華島一帶進行地表調查時首次發現的遺址。當時於此處發現了包含幾個基石在內的寶相華紋磚石、刻著梵字的屋瓦與設置在屋頂上的脊飾,而這個位於仙源面都監村、都監山的寺址因具有學術性及歷史性價值,可追溯出地區的起始淵源,於1977年被指定為史蹟第259號。
1996年起開始進行四次的挖掘調查(東國大學博物館),出土了建築地基、平臺、排水設施遺蹟及蓮花紋路屋瓦、金銅誕生佛、青銅羅漢像、已炭化的金泥寫經、墨書寫經等,查明確為與寺址相關的遺址,但依據考古學資料,至今仍無法確定此處是否即為《朝鮮王朝實錄》中所記載的收藏高麗八萬大藏經經閣的禪源寺址,因而需要長期的考古調查研究。
關於遺址的四次挖掘調查(1996年∼2001年)結果顯示,確認當時遺留下獨立的21個建築地及7個附屬的行廊。大部分建築位於北高南低的地形上,呈東西走向,滿滿建於四個層段之上。中央地帶的大型建築地(地基長38公尺)能看見支撐三尊佛的佛壇殘餘結構。另外在5個建築地上更分別發現了設有暖炕及排水設施的遺址,但至今仍無法確認出正確的塔址。展開挖掘調查地區的建築地主要集中在中央地帶,南北長180m,東西亦寬約180m。
出土文物主要有瓷器類、磚瓦類、小型金銅誕生佛、青銅羅漢像、已炭化的寫經(經文)等。其中瓷器類(共計2,300多件)大部分為12世紀後期至14世紀的青瓷(約佔94%),而磚瓦類以板瓦數量最多,另有瓦當、鷲頭脊、脊飾等出土,其中瓦當大部分為蓮花紋、梵字紋、鬼目紋等紋樣,也有部分為朴氏、劉氏的銘文瓦當,而鷲頭共計有21個。
* 面積 - 11,540.5㎡
2020-03-18
仁川廣域市江華郡佛恩面海岸東路466街27
+82-32-930-7070
朝鮮光海君10年(1618年)時進行修繕高麗時代外牆的工程,並於1656年設置廣城堡,此堡壘的墩臺則是在1679年才完成,鰲頭、花島、廣城墩臺及鰲頭亭皆屬於廣城堡。1745年改建為完整的石城,當時還設有城門。廣城堡曾在辛未洋擾時受到猛烈的攻擊,1871年4月24日美國的威爾‧羅傑斯為要求通商,率領艦隊與1,230人的兵力進攻,登陸部隊在成功佔領草芝嶺與德津鎮後,又於廣城堡遇上朝鮮軍。當時朝鮮軍指揮官魚在淵帶領著所有勇士們,在位居劣勢的情況下仍然勇猛奮戰,沒有砲彈就以刀槍代替,沒有刀槍就用石頭或赤手空拳與敵人決鬥、無人卻步,但最後依舊不幸壯烈殉國。
此戰役後,城池及門樓皆被嚴重破壞成為廢墟。直到1977年才將按海樓、廣城墩、孫乭項墩臺、龍頭墩臺與壯烈戰死沙場的無名勇士們之墓,以及魚在淵將軍的雙忠碑閣等眾多文物修補完成,當時建造的「江華戰跡地淨化紀念碑」就豎立於龍頭墩臺上。1998年在海岸邊建構了寬廣的休憩空間,提供給前來參觀的遊客方便使用。廣城堡已被指定為史蹟第227號,每年農曆4月24日固定於上午11時起舉行廣城祭儀式,紀念包括魚在淵將軍在內所有壯烈犧牲的無名勇士們。廣城堡完整保存了曾在戰爭當時使用的大砲、砲臺及城牆,非常適合大人帶著小孩前來古蹟巡禮實地考察,在城牆上俯瞰海景與墩臺的曲線也讓人印象深刻。
* 左/紅夷砲 - 砲口填裝式火砲,射程距離為700m,自朝鮮英祖起鑄造使用。以爆炸的力道將砲彈發射出去,但本身並不會爆炸,威力較弱。
* 中間/小砲 - 填裝砲彈後在後頭小孔點火射擊的砲口填裝式火砲,射程距離為300m,擁有韓國傳統火砲中最為發達的型態。
* 右/佛朗機 - 佛朗機原為法軍使用大砲,因壬辰倭亂而成為朝鮮軍廣為使用的火繩砲。一門砲內有5~9個砲彈,為可連續射擊的武器。
* 廣城墩臺是廣城堡內的3個墩臺之一,肅宗5年(1679)由咸鏡道、黃海道、江原道的8,000位僧軍與4,300位御營軍合力在40天內完成,1977年復原4個砲座與3門砲。
* 孫乭項墩臺 - 此墩臺建於朝鮮肅宗時期,原來墩臺的中央有3間武器庫與3個砲座。城郭長108m,為高宗8年(1871)辛未洋擾時與美國海軍激烈對抗的戰場。
2021-02-04
仁川廣域市江華郡吉祥面海岸東路58
+82-32-930-7072
朝鮮孝宗6年(西元1656)為阻擋海上侵略的外敵而建造了草芝鎮要塞。1870年代受到美國與日本的侵略時曾在此發生過激戰。隨之,1871年,美國海軍成功站領草芝鎮,這裡的兵器庫與火藥庫全都遭到嚴重毀損。朝鮮高宗13年(西元1876)因被日本脅迫簽下「韓日修好條約(江華島條約)」而門戶大開。至1973年期間,此處經過長年累月的破壞與廢棄,墩臺僅留下墩臺址與部分城牆,後才將草芝鎮墩臺還原。現成為歷史教育的場地,保留當時的城牆並展示當年的大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