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2
首爾特別市中區世宗大路40
最早的崇禮門建於朝鮮太祖5年(1396年),1398年2月完成增建。崇禮門為朝鮮時代漢陽都城四大門中位於南側的正門,因此亦被稱作為南大門。1448年擴大重新翻修,此後雖然歷經壬辰倭亂及丙子胡亂,但都沒有受到波及。最早建造時的城門與兩側城牆相連,1908年為拓寬道路而拆除城牆,僅留下像孤島般的城門。2006年復原工程結束後成現今所見樣貌,依據文化財保護法於1962年指定為國寶。
建築物分為上下兩層,正面各5間、側面2間,內部的下層地板,僅虹霓門上方的中央房間有井字型地板,其他下層房間的地板皆為泥土地,上層房間則鋪設有木地板。關於崇禮門匾額的字跡有幾種說法,《芝峰類說》中記載為讓寧大君所題。其他門的匾額都為左右橫向,僅崇禮門為上下直式。崇禮兩字有火花之意,據說是為了壓制與景福宮相對的冠岳山火氣而命名。
南大門為韓國現存城門建築中規模最大的,為典型的多包式建築,其堅固的木造結構,使其成為韓國建築史上重要的建築物之一。首爾市為能更突顯城門景觀特色,於1997年初設置了照明設備。首爾中區廳於2005年10月起進行周邊道路補修工程,並針對虹霓門入口等五處執行地表調查,發掘推測為朝鮮世宗時期所建的下層石造基壇與址臺石(最底下的地基石)、薄石、門軸等。
1907年進行貫通南大門的地鐵線路工程時,從堆積在城門周圍1公尺左右的泥土中,可清楚看到過去完全被土覆蓋的基壇與薄石等。中區廳為了讓市民能看到比地面還要低1.6公尺的這些構造,而決定保留部分挖掘中央通路時所留下的面貌,並設置參觀設施。但崇禮門因2008年2月10日的火災而全毀,經過5年又3個月的復原工程,於2013年重新開放,並在2013年5月1日舉辦向先祖秉告復原完成的「告由祭」。崇禮門復原工程使用建材主要是忠清南道泰安的安眠松,安眠松從高麗時代起就被用在建造宮闕或船隻上,此次用於崇禮門的椽子、柱子與屋頂等。
2021-04-28
忠清北道丹陽郡丹城面仙岩溪谷路1337
+82-43-422-1146
仙岩谷由丹陽八景中有名的上仙岩、中仙岩、下仙岩組成,是一個幽靜的山谷。山谷自月岳山蜿蜒而下,沿途有不少珍貴的巨岩,自古以來就是有名的觀光景點。其中,下仙岩一帶的風景為整個山谷中最美的景色。3層樓高的巨岩寬3公里,上面還密密麻麻地分布著圓形的大石頭,與周圍的景色和諧地交融在一起。在這裡,春天可以欣賞到杜鵑花和躑躅花,秋天則能觀賞美麗的楓葉。下仙岩上可以露營,適合想戲水的遊客。經下仙岩來到中仙岩,水勢並未轉急,溪邊還有樹蔭,抽一天時間在溪邊遊玩也不錯,但這裡並不適合露營。從中仙岩的橋往上游方向行走就來到了上仙岩。上仙岩附近也有很多形態各異的岩石。上仙岩再往上是特仙岩,特仙岩處闢有專門的露營場,吸引了眾多露營客。這裡的岩石形態優美、溪水清澈,是休息遊玩的好地方。尤其夏天,山谷的青山綠水吸引了不少觀光客重回自然的懷抱在此暢遊一番。
2022-12-28
慶尚北道慶州市仁旺洞
石冰庫的意思就是用石頭做的冰庫,是古代的冰箱。這個在世界其他地方很難見到的古代冰庫在新羅(BC 57-AD 935)的首都慶州的半月山上。這個優秀的古代遺蹟的外觀非常簡陋,但是不要因此而失望。走到石冰庫的入口附近,就會有陣陣冷氣襲來。石冰庫的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這種神奇的結構體現了韓國古代先進的科學技術。石冰庫建在地氣寒冷的地方,地面和墻壁是花崗岩的,頂部是拱形,有通風口。建石冰庫的時候,最後用了很多很多的石灰,起到了防止外部的濕氣和雨水進入的作用。另外,冰庫地面是傾斜的,可以使冰融化後的水流走,花崗岩的頂部最後又抹了一層泥土,只留出了通風口。在這樣的冰庫裏儲藏冰的時候,使用了稻草來隔熱。現代的科學家在這裏做過試驗,用稻草隔熱保存冰時,6個月後冰只减少了0.4%。在古代,這裏保存的冰在夏天是上層社會最高級的零食。因此,韓國的很多歷史書上都有君王下令儲藏冰塊的記載。由此可推算,韓國至少在1500年前就開始建築並使用石冰庫。現在慶州的石冰庫建于朝鮮英祖14年(AD1733年),內部長12.27米,寬5.76米,是原貌保存較好的石冰庫之一。慶州的石冰庫是國家管理的遺迹,被指定爲寶物第66號。
2024-11-08
釜山廣域市海雲臺區松亭海邊路62
沿著迎月路,走過海月亭與櫻花園區,可以看到松亭海水浴場。這裡的沙灘長1.2公里、寬30~60公尺、面積54,000平方公尺,規模頗大。松亭海水浴場有著柔軟的沙灘、和緩的坡度,水淺且浪不高,是適合一家大小享受海水浴的休養勝地,日漸受到遊客的喜愛。
海水浴場入口處的竹島,有著茂密的松林與休息空間,每年還會在此舉辦祈願祭。而採韓國固有涼亭樣式建成的八角亭松日亭,也為此地增添些許韻味。沿著海岸前進,一旁能享用自然產生魚片的店家林立。在海岸盡頭的牙鮃谷,還有外食文化街,提供不同的美味。此外,海水浴場每年還會舉辦正月十五海帶節、松亭海灘節、松亭竹島文化節等眾多活動。
2021-06-12
慶尚南道統營市閑山面小每勿島246
每勿島名字的由來,據說是作為本島的大每勿島形如蕎麥一般,以慶尚道方言稱呼則音同「每勿」,因而得名。而燈塔島原名海金島,因島嶼風景與燈塔相得亦彰,又被叫做燈塔島。直到2002年,國立地理院於第2002-215號公告中,將此地命名為「燈塔島」,才正式確定了島名。
小每勿島燈塔位於燈塔島,在日據時代因日本需要,而於1917年設立。當時為無人燈塔,直到1940年才轉換為有人燈塔。小每勿島燈塔為白色圓型水泥建築,高16m,呈現古色古香的氛圍。又因使用三稜鏡的大型燈具,可以照亮到48km遠處,為南海岸往來的船隻傳達希望的訊息。
每勿島主要可以分為大每物島與小每勿島兩座有人島。其中小每物島位於巨濟島南端,面積僅2.51㎢,島上有20多戶居住,在行政區域上隸屬慶尚南道統營市閑山面每竹里。距小每勿島北方500m處,即為大每勿島,而往南約70多km,則為日本對馬島。
在天然觀景臺望臺峰山頂,能將小每勿島美景盡收眼底,而前方可直接俯瞰燈塔島。在此能欣賞到的燈塔島全景,可謂小每勿島中最美的風景。這裡也是韓國島嶼中最多攝影師造訪之處,吸引許多攝影愛好者來此拍攝小每勿島與燈臺島相互輝映的景致。
立於燈塔島山腰的燈塔,被攝影師評為韓國最美的燈塔。不僅登上旅遊雜誌,也有許多電影來此取景。每天2次退潮時,從小每勿島到燈塔島就會出現寬約80多m,如同摩西分海的海路。走過浮出水面的鵝卵石海灘前往燈塔島,可以看到雪白的岩壁與各種姿態的岩石、蔚藍的海水、遙遠的水平線、開滿野花的草原,加上高高聳立的燈塔,帶給人難以言喻的感動。
* 最初點燈日 – 1917年8月5日
* 構造 - 白色圓型水泥建築(16m)
* 燈光 – 閃白光,每13秒閃1次(FlW13s)
* 特徵 – 位於南海東部沿海航路,島呈馬尾形狀的燈塔。自然景觀十分秀麗,一天會出現2次分海奇蹟。
2022-12-13
慶尚北道榮州市豐基邑
小白山春季躑躅花盛開,冬季白雪靄靄,於1987年12月被列為第18號國立公園。小白山也被視為女性化的山,是韓民族的靈山,也是嶺南地方的鎮山。
小白山是從太白山向西南方向分叉的山脈,高聳入雲,成為慶尚道、江原道、忠清道三個道的分界線。往西南方蜿蜒百餘里後漸漸延伸往下,環抱榮州、醴泉、丹陽、寧越4處,守護著當地的和平與幸福,像有氣度的儒生之風貌,是凝聚清朗且秀麗的靈氣之聖山。此外,這裡作為太白山支脈,其山勢也正是韓半島的脊椎部分,是相當重要之處。特別是繞著小白山山腰而上,有著九十九彎的竹嶺,為嶺南三大門戶之一,也是過去上京趕考必經的科舉路,承載了許多儒生的悲歡。小白山上有許多山峰相連,主峰為毘盧峰(海拔1,439.5m),分布著天然紀念物朱木的生態群落。另有國望峰(海拔1,421m),是過去國家危難時,許多儒生到此往宮殿的方向祈願君王與國家太平之處。此外,還有小白山天文臺所在的蓮花峰(海拔1,394m)、留有過去山城痕跡的兜率峰(海拔1,315m)等。
小白山的半山腰,有著新羅時期的古寺喜方寺與毘盧寺,喜方寺的入口處有被稱爲嶺南第一瀑布的喜方瀑布(高28m),一年四季都有沁涼的水流,是夏季備受歡迎的避暑勝地。特別的是每年5月有盛開的壯觀躑躅花海,還有麻櫟樹形成的林蔭隧道,為小白山之美更添韻味。而主峰毘盧峰也因一年有6個月被白雪覆蓋,而被稱為「韓國的阿爾卑斯山」。
2024-07-29
濟州特別自治道西歸浦市城山邑日出路284-12
城山日出峰海拔高180公尺,是5,000年前濟州島眾多火山噴發口中罕見地於海中爆發形成的火山體。熔岩與水混合引起火山爆發,熔岩碎成細細的火山灰,堆積在火山噴發口周邊形成圓錐型。城山日出峰原本是火山島,但因新陽海水浴場的土地與島間的沙子、碎石堆積,使火山島與陸地相連,而呈現今日的樣貌。城山日出峰頂端火山噴發口直徑600公尺、深90公尺,面積達214,400平方公尺。站在峰頂,牛島彷彿觸手可及,令人印象深刻。自古至今,在城山日出峰頂端觀賞日出一直是瀛州十景(濟州十大美景)之最,從蔚藍海平線上緩緩升起的太陽染紅整片海洋,如此美景讓人不禁由衷發出讚嘆。
2018-12-29
濟州特別自治道濟州市朝天邑516路1865
+82-64-713-9950~3, +82-64-725-9950
攀登漢拏山時有好幾個值得一探究竟的路線,其中之一就是城板嶽。城板嶽路線是可以登上觀音寺路線加上能夠看到百鹿潭的火山口路線的漢拏山東邊路線,坡度緩和。2003年3月起,整年都能攀登到山頂。
城板嶽休憩所位於連接濟州市與西歸浦的5.16公路中間處最高的地方,這裡是攀登漢拏山登山步道之一的城板嶽登山步道起點。登山步道上有角樹等茂密的擴葉林,可以邊走邊享受森林浴。周圍有各種樹木生長,可以感受不同季節漢拏山的美麗。沿著城板嶽登山步道上到山頂,途中就會經過高1,215m的城板嶽。
2021-02-26
慶尚北道榮州市順興面小白路2740
從慶北榮州市豐基邑往浮石寺方向,在路的右手邊可看到紹修書院,為韓國最早的賜額書院(所謂賜額是指君王賜贈匾額之意)。書院是培養、教育先賢的朝鮮私立教育機關,內有祭奉先賢遺像並舉行祭祀的祠堂、研究學問的講學堂,以及學生們寄宿的齋堂。
紹修書院於1543年(中宗36年)豐基郡守周世鵬將其敬仰的晦軒安珦的祠堂建蓋於宿水寺址而開始,初期的名字為白雲洞書院,退溪李滉赴任豐基郡守之後,要求國家合法的認證,因此獲賜明宗親筆所寫的紹修書院匾額,蘊含「已經頹廢不振的儒學再次延續」之意。
在紹修書院之後,各地建立了許多這類的賜額書院。當時官學逐漸散亂,而對性理學的社會風氣逐漸成熟,追隨退溪李滉、栗谷李珥等大學者的帶領。紹修書院於創立後350餘年期間,有壬辰倭亂時以慶尚道右兵士身分,死守晉州城戰死的金成一、宣祖時擔任左議政的鄭琢等多數曾師從退溪的門生,以及4,000多名儒生曾在此修學。
這裡的史料展示館展示著記錄安珦傳記的《晦軒先生實記》、記錄歷屆擔任書院院長等職責官員人士的《院任記名錄》、記錄在此修學儒生名字的《入院錄》、登記來訪書院人士的《尋院錄》等160餘件藏書。
紹修書院一開始入學的學生僅有10名,獲得賜贈匾額後,增加為30名。入學資格為通過初試或者鑽研學問的儒生。但是若不鑽研學問,分心於科舉考試上,或是違反淳風美俗的話,便強制退院。
走進書院入口處,可看到平均樹齡為300~500年以上松樹群落組成的「學者樹」,呈現出儒生剛正不阿的氣勢。書院前500年的老銀杏樹默默見證了書院的歷史。環繞書院的竹溪水發源自小白山國望峰,為浸潤榮州玉土的洛東江源流。書院旁竹溪川邊有庚子岩與書院院生們作詩、討論學問的景濂亭、醉涵臺。
站在紹修書院的出入口,正門有掛著白雲洞匾額的講學堂,左側有文成公廟、典祀廳,講學堂後方有日新齋與直方齋,右側有學求齋與至樂齋。書院後方還有史料展示館與忠孝教育館。
2023-01-17
濟州特別自治道濟州市朝天邑榧子林路768
+82-64-783-9900
山君不離是一處周長超過2公里的火山口,指定為自然紀念物第263號。這裡即是電影《戀風戀歌》中,張東健與高素榮在劇中漫步的外景拍攝地。位於濟州市東南面的平地上,直徑650公尺,深100公尺,周長達2070公尺。從天空中看山君不離,就像一個人工建造的圓形體育場。這裡植物的種類繁多,北面生長著溫帶樹木(紅刺樹、紅楠)和珍貴植物冬草莓。火山口的南面是典型的溫帶林(西木、楓樹、四照花等)。在火山口有限的空間內還生長著各種不同性質的樹木,在學術上備受重視。山君不離有用石塊堆砌而成的入口、石潭、火山口等許多可供觀賞的景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