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Km 2024-03-20
仁川廣域市中區龜邑路75
海岸公園是永宗島上面積接近汝矣島的景點。位於公園內設有海岸鐵路自行車,最多可乘坐4人,遊客可沿著海岸騎乘來回5.6km的路線。騎著鐵路自行車時,可欣賞從月尾島至仁川大橋開闊的海岸線,同時感受馳騁與賞景的樂趣。鐵路自行車的路線中還設有景觀瀑布和各種設施,為遊客提供不同的樂趣。
12.5Km 2024-02-15
仁川廣域市桂陽區多男洞
以仁川桂陽山(海拔395公尺)為中心,總長7.29公里的步道。從桂陽山戶外表演場出發,經林鶴五岔路口、巫堂谷礦泉、皮嶺、樹州峴、玫瑰園、桂陽文化院後,回到出發地點,全程約需2個小時,所有路段皆舖設木棧道,方便行走。
12.7Km 2021-04-16
京畿道富川市Seongo路124號街37
+82-32-672-1636
擁有20年傳統,可以享用新鮮肉品的店家。 招牌菜是韓牛後腰脊肉。 位於京畿道富川市的韓國料理專賣店。
12.8Km 2024-02-02
京畿道光明市光明路414
在光明開業已久的黑豬肉餐廳,販售孕育自全羅道智異山海拔700公尺純淨自然的黑豬肉。厚實新鮮的霜降帶皮五花肉的風味亮點在於皮與肥肉,越嚼越香。在一般餐點方面備有田螺菜包飯、辛奇鍋、酸辛奇燉豬肉、辣炒豬肉、冷麵類,適合搭配烤肉享用。
13.1Km 2024-02-06
京畿道始興市物旺洞
始興市最大的湖,又名興富水庫。沿著環繞湖水的木棧道可以盡情欣賞大自然,而木棧道上設有照明,讓受到華麗燈光照射的湖邊夜景更加美麗。四處還設置了太陽能智慧長椅,支援智慧型手機無線充電。
13.2Km 2019-03-21
仁川廣域市延壽區東春洞964
+82-32-822-4492~4
瓦斯科學館是以擔任提供青少年科學教育、地區文化教育的社會性角色為主旨,由韓國瓦斯公社於仁川生產基地建立。參觀設施由圓頂構造的2層樓科學館與88m高的圓柱型高塔所構成,科學館給次世代的國家未來棟樑們種下夢想的樹。
東方最大的瓦斯科學館佔地約10,000坪,由地下一樓、地上兩樓的展示館與地上13樓規模的展望臺所構成。本館是浮在海上的宇宙模型的展示影像室,被稱做Clean塔的13層規模展望臺則是象徵著未來科學的瓦斯火花造型圓柱建築,另外還有放置著偉大科學家塑像的科學廣場及透過遊戲學習的體驗區、遊戲區。瓦斯科學館的參觀時間需約1小時20分鐘左右,說明天然瓦斯的生產、液化、輸送、搬運、供給、使用的整個過程,並學習體驗安全、乾淨、方便的瓦斯能源相關知識。
13.5Km 2021-04-08
仁川廣域市西區陶窯址路52
+82-32-440-4063
仁川景西洞綠青瓷窯址於1970年5月被指定為史跡第211號,為仁川最早被指定為國家文化財之處。1984年12月9日於此處設置了保護棚,並復原為面積82.6㎥的窯址,而此處發掘到的器物種類以大碗、碗盤等為主,也出土瓦盆、盤口長頸瓶、缸等。
綠青瓷的釉色呈綠楬色與暗綠色,不透明且無光澤,表面有著斑點,可見其受到釉藥的成分、窯的特殊結構、燒製溫度等方面的影響。窯為傾斜度在22度左右的單室窯,而此處之所以受到矚目,為其在緩慢傾斜的窯床表面放上以泥土製成的圓形陶板來排熱的特殊樣式。此處的陶板指的是在燒製瓷器前,將碗盤一個個往上放,並讓瓷器不直接與窯床接觸所準備的底架。底架的樣子如同馬蹄,前厚後寬,將厚的部分放在傾斜的窯床下方,則能使瓷器在窯裡保持平形。因此並非將窯床做成水平,而是透過底架進行調節將之變為水平放置,越往下底架就越高,而上方的碗盤們也因底架而得以維持平形。
這樣結構的窯址原本僅在日本發現了2處,被日本視為本國獨有的陶窯形式,但隨著仁川景西洞綠青瓷陶窯址的發掘,打破了過去的認知,對未來研究日本陶窯技術的流傳路線,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13.5Km 2020-04-17
仁川廣域市西區陶窯址路54
+82-32-560-2932
綠青瓷博物館的前身為舊景西洞事務所,將舊事務所整修後,於2002年10月25日以綠青瓷陶窯址史料館之名開館。館內收藏並提供被列為國家史蹟第211號的景西洞綠青瓷陶窯址的相關學術資料,並經營陶瓷器體驗教室。而後因大量遊客來訪且史料館空間不足,於2010年11月19日移至現址開館。
博物館所典藏的綠青瓷,為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與仁川市立博物館聯合研究小組從1965年12月至1966年5月在仁川發掘的成果,於此地生產出的綠青瓷,釉色呈暗綠或褐綠,且表面不平。綠青瓷窯址因其特色,於1970年5月被列為史蹟211號,為仁川最早被指定為國家文化財之處。
- 博物館增建日 : 2002年9月27日
* 綠青瓷陶窯址
綠青瓷陶窯址於1965年至1966年歷經4次發掘調查,此處的出土瓷器相較青瓷界作品而言,胎土較薄,使用高品質的綠褐色釉藥燒製而成。綠青瓷誕生的具體年代眾說紛紜,推測約在新羅末期至高麗時代初期(9~10世紀),當時品質優異的玉璧底青瓷十分發達,其後在由王公貴族普及至地方豪族等富裕階層的過程中,從高麗時代前期至朝鮮時代後期,才漸漸轉變為庶民可使用的生活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