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Km 2024-06-19
首爾特別市中區世宗大路99
名列史蹟的德壽宮原本並非王宮,原來是成宗的哥哥月山大君(1454~1488)的宅邸,因1592年壬辰倭亂時宮殿幾乎全毀,於是從1593年開始將當時的德壽宮做為行宮使用。逃難至義州的宣祖回到漢陽後就居住於德壽宮,宣祖後的光海君於1608年在這個行宮裡即位,1611年把行宮更名為慶運宮,而後7年內都將這裡當作王宮使用。1615年移至昌德宮後,便把宣祖的侍妾仁穆大妃幽禁於此。1618年廢止仁穆大妃的尊號,並將慶運宮貶稱為西宮。
1623年仁祖反正,仁祖將光海君廢位後,於此處的即阼堂即位。而後移至昌德宮的270年間,一直都將這裡當作別宮使用。1897年高宗皇帝從俄羅斯公館回宮後,再次將此處做為王宮。自此時起又恢復了慶運宮的名號,而規模也再次擴張。1907年在高宗讓位給純宗後,就算王宮已移回昌德宮,高宗仍然將這裡當作住所。為了祈求高宗皇帝長命百歲,而將慶運宮稱為德壽宮。因這樣的緣由,最近也有不少聲音主張將德壽宮恢復其原本慶運宮的稱呼。
過去的德壽宮內曾有許多建築,而現今18,635坪的範圍內僅剩大漢門、中和殿、光明門、昔御堂、浚明堂、即阼堂、咸寧殿、德弘殿及石造殿。德壽宮內含著舊韓末時期的悲劇,高宗皇帝在日本的脅迫下讓位,並送了許多女性到日本。而後於1919年1月22日在德壽宮被日本下令毒殺,這也是造成3·1獨立運動的主要契機。
* 大漢門 - 大漢門是現在德壽宮的正門,原名為大安門,是宮殿的東門。大安門於1906年重建,並冠上「大漢門」的名稱,匾額是由當時漢城府判尹南廷哲所題字。
* 光明門 - 這是君王寢殿咸寧殿的正門,光武8年(1904)被大火焚毀後,同年又再次重建。1938年隨著石造殿美術館的開幕,原位在貞洞的興天寺梵鐘與昌德宮報漏閣的自擊漏移至現在的位置,同時也將此門轉移重建。
* 石造殿 - 大韓帝國時期接見外國使臣的地方。光武4年(1900)動土、隆熙3年(1909)竣工的石造建築,也是朝鮮王朝最後興建的大型建築。建築物外觀為19世紀初歐洲流行的新古典主義樣式,正面的柱子上部以愛奧尼亞柱方式處理,室內使用洛可可風格裝飾。整體為3層樓建築,1樓是接見場所,半地下層用做侍從們等待的地方,2樓為皇帝的居處。光復後曾做為美蘇共同委員會會議場、國立博物館、國立現代美術館及宮中遺物展示館等使用。(2014年10月13日起石造殿重新開放,地下樓可自由參觀,1、2樓需線上預約方能參觀)
* 咸寧殿 - 被指定為寶物的咸寧殿建於1897年,曾是高宗皇帝居住的建築。1904年因火災燒毀,同年復原後直至今日。1919年1月21日高宗皇帝在咸寧殿與世長辭,之後一直閒置。現今於此處擺設當時使用過的家具、書畫、器皿等,重新呈現100多年前宮中的生活。
* 中和殿 - 大韓帝國的正殿,可以看出朝鮮第26代王高宗(1852~1919,在位1863∼1907)對於建設近代國家的自信。特別是正殿內的御座正上方龕室內可看到一對龍,這與正殿天花板上的龍紋一樣,代表德壽宮是當時大韓帝國皇帝的皇宮。現在的中和殿在1902年時原為重層建築,1904年火災燒毀後,1906年以單層形式重建。
* 重明殿 - 重明殿是俄羅斯建築師Seredin Sabatin所設計,從1897年起動工,至1901年完工,是為皇室圖書館。地上2層、地下1層的西式建築,最初的名稱為漱玉軒。2009年12月復原,2010年8月起做為展示館(「大韓帝國命運交替之處-德壽宮重明殿」)對一般民眾開放。
* 此外還有昔御堂、浚明堂、卽阼堂、靜觀軒、德弘殿、報漏閣自擊漏等。
9.1Km 2021-09-03
首爾特別市鐘路區世宗大路178
KT藝術館為於每日夜間在都市中心,可觀賞到高水準的爵士藝術家的公演,以及受到期待的美術家的作品。原來的‘T泉’複合文化空間,現則轉為爵士專門公演場。
9.1Km 2024-03-11
首爾特別市中區世宗大路19街24 英國大使館
+82-2-120
沿德壽宮圍牆延伸的人行道,燈光與造景優美,在夜間營造出浪漫氣氛。不時有街頭表演與藝術市集,貞洞路沿途還有多家咖啡廳與餐廳。到了秋天,銀杏樹與圍牆相映成趣。鄰近首爾市立美術館、首爾歷史館等主要文化設施,可享受充滿文藝氣息的散步時光。
9.1Km 2024-03-06
首爾特別市中區世宗大路99
位於市廳站附近,為朝鮮五大宮之一的德壽宮正門,「大漢」蘊含著祈求大韓帝國永遠繁榮昌盛的意義。大漢門前每天舉行兩場守門將交接儀式,重現朝鮮傳統服飾與進行方式,全年無休。
9.1Km 2021-04-16
首爾特別市中區世宗大路9街52
+82-2-778-7210
用韓國產豬肉製作炸豬排的店家。 招牌菜是手工炸大豬排。 位於首爾特別市中區的韓國料理專賣店。
9.1Km 2021-03-23
首爾特別市城北區阿里郎路19街116
貞陵是朝鮮太祖繼妃神德王后康氏的墳墓。作為朝鮮開國君主的太祖,在尚未建國前,依據高麗的風俗,在鄉里與首爾兩地各有一位夫人,在故鄉之妻為韓氏,而在首爾之妻為康氏。韓氏為太祖誕下六子二女,且在太祖登基前去世,而為太祖誕下李芳蕃與芳碩兩兄弟與一女的康氏,在太祖登基後被扶正並封為顯妃,幼子芳碩也被封為世子,因而埋下了日後王位爭奪的導火線。
太祖5年(1396年),康氏因病去世,太祖哀痛不已,將她追封為王后,並下旨修建貞陵。但在時隔不久的太祖7年(1398年),第五子李芳遠(後來的朝鮮第3代王太宗)因長期不滿最年幼的芳碩被封為世子,發動政變殺死所有康氏所出的王子,史稱第一次王子之亂。備受打擊的太祖無心政事,將王位讓給次子芳果(第2代王定宗),從此以太上王的身分退居殿後,並常到貞陵悼念康氏並供佛。後來因陵域過大,曾引起當時最高行政機關議政府朝臣的非難。太祖過世後,對貞陵的薄待變得更為露骨,當初因世子之爭對康氏懷恨在心的太宗,甚至下旨將原位於今日貞洞一帶的貞陵,移葬到現在城北洞的位置。
因太宗之故而遭到破壞與忽視的貞陵,雖然顯得比其他王陵簡陋,但整體結構與其他王陵相同。過了紅箭門後即為祭祀用的丁字閣,旁邊也有放著石碑的碑閣,後面是王陵,有文官石像、石馬、石羊、石虎各一對護衛在旁。但與別的王陵不同的是,一般王陵從紅箭門到丁字閣的路都是直的,而貞陵的路則是彎曲的。在非常重視形式的當時,路修成不同於別的王陵的彎路,可見貞陵在當時曾慘遭破壞。如今除了基石外,多數建築、石雕皆為第18代王顯宗時期所復原。